仲夏时节,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探寻文明根脉的热忱。7月20日,幸运飞艇 “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踏上了虢国博物馆的征程。这座依托西周虢国墓地遗址建成的“地下博物馆”,是黄河流域邦国文明的重要见证,实践团在此展开为期六天的实地调研,以考古遗存为锚点,解码西周时期黄河文明的礼制密码与文化基因,用青春力量续写黄河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虢国博物馆所在的虢国墓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等级最清晰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邦国公墓,墓葬、车马坑、祭祀坑的布局与遗存,完整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礼仪制度。实践团抵达后,首站便深入遗址核心区,实地考察了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及附属车马坑。
在47.6米长的虢季墓车马坑前,130余匹真马与数十辆战车的殉葬遗迹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队员。层层叠压的车辙痕迹与锈蚀的青铜车饰,无声诉说着虢国作为周王室西陲屏障的军事地位。队员们手持卷尺与记录本,细致测量墓葬封土高度、墓道坡度,结合考古报告复原墓葬结构,直观感受“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的列鼎制度在实物中的体现——墓中出土的七件青铜列鼎与六件簋,正是西周礼制森严的鲜活注脚。
博物馆内的《周风虢韵》基本陈列,系统展示了虢国从受封到灭亡的兴衰史。在“吉金灿灿”展厅,带有铭文的青铜重器格外引人注目:虢季子白盘上记载的“搏伐猃狁”战事,印证了虢国参与王室军事行动的历史;虢仲盨上的“虢仲作宝盨”字样,为研究虢国世系提供了关键物证。而“美玉灼灼”展厅的玉器群更显惊艳,多璜组玉佩由七件玉璜串联而成,玉质温润、纹饰精美,展现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礼乐传统;人龙合纹玉璋则以繁复的镂空雕刻,诠释着古人对天地人伦的哲学思考。
虢国考古遗存中,多项发现改写了中国古代科技史,成为实践团重点研究的对象。“中华第一剑”玉柄铜芯铁剑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剑身为块炼铁锻打而成,外包青铜,柄部镶嵌绿松石,经检测其年代距今约2800年,将我国人工冶铁技术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近两个世纪。队员们通过高清摄影记录剑身纹路,结合冶金史资料分析,还原了早期冶铁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演进轨迹,印证了黄河流域在金属文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社会实践转瞬即逝,当队员们最后一次回望虢国博物馆的遗址,夕阳为夯土城墙镀上金边,三千年前的礼乐声仿佛穿越时空,与黄河奔腾的涛声交织在一起。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让“黄河文明探源”不再是抽象的课题,而是可触可感的历史现场、可思可悟的文化传承。曲阜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正以考古实证为笔,以青春热忱为墨,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篇章。
编辑:王聪聪
初审:刘贤贤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剪纸传古韵,课堂润童心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探寻黄河文明,感悟历史魅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