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我校“儒家文化齐鲁行”实践队于7月21日前往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马连庄镇河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胶东行政公署旧址、八路胡同、胶东新华书店旧址等抗战遗址,走进胶东革命老区,通过参观讲解,实践队员们对河崖村的抗战历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触摸历史肌理:在旧址中解码精神密码
胶东行政公署旧址坐落在河崖村中心,青砖灰瓦的胶东民居风格建筑静静矗立,木门上斑驳的弹痕与墙角留存的防空洞入口,无声诉说着80年前的烽火岁月。讲解员指着墙上泛黄的《胶东抗日根据地施政纲领》复制品介绍,1941年这里成为胶东地区抗日指挥中枢时,干部们就在这样的土坯房里夜以继日地工作,油灯下拟写的作战指令曾化作扭转战局的力量。
在一间复原的通信室里,老式电话机、手摇发电机和布满补丁的军用电台模型整齐排列。实践队员注意到,电台旁的木箱上刻着“1943”字样,旁边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密码对照表。“当时没有先进设备,通信兵要背着几十斤的机器在山沟里穿梭,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只能销毁密码、与设备共存亡。”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驻足良久,有队员轻轻抚摸着木箱上的刻痕,仿佛能触碰到当年战士们掌心的温度;八路胡同是村里保留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民居群,狭窄的石板路两侧,十余户人家的院墙上仍保留着“抗日救国”“军民一家”的标语。“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地下粮仓’,表面看是普通的柴草堆,下面藏着给八路军的粮食和药品。”讲解员指向墙角一处不起眼的地窖入口,队员们俯身查看时,发现窖壁上还留存着当年用粉笔画的五角星;胶东新华书店旧址内,泛黄的《大众日报》合订本整齐码放在书架上,印刷机、铅字盘等老设备还原了战时出版场景。“当时纸张紧缺,报社就用桑皮纸、草纸印刷,记者们背着油墨桶在枪林弹雨中采写新闻。”实践队中的新闻专业学生特意凑近查看报纸上的文章,发现许多稿件末尾标注着“于火线”字样,字里行间的激昂笔触让他们深受震撼。
活化红色记忆: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初心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了“重走抗战路”体验活动。针线房里,队员们尝试用老式纺车纺线、用粗布缝制军鞋。教育学专业的队员原本以为这是简单的手工活,实际操作时才发现,纺车的转速、棉线的松紧都颇有讲究,忙活了半小时才纺出一小团线。“当年妇女们白天种地,晚上就在油灯下做军鞋,一双鞋要纳上千个针脚才能耐磨。”基地的老管理员说,村里至今还流传着“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民谣,这些针线活里藏着百姓与军队的鱼水深情。
践行青年担当:在薪火相传中续写时代答卷
为让红色故事传播得更远,实践队员在村里开展了“红色文化+儒家经典”宣讲活动。队员们将《论语》中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与抗战英雄事迹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其中的精神关联。实践队员们还利用个人所长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比如对村里的红色资源进行了梳理,协助基地完善了“抗战时期胶东民俗”展览板块。队员们走访了12户老人,收集到织布机、煤油灯、军用水壶等20余件老物件,为每件物品整理出背后的故事。
此次河崖之行,实践队员们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红色血脉”的深刻内涵。从胶东行政公署的灯光到八路胡同的炊烟,从战时报纸的油墨香到村民口中的老故事,这些具象的红色记忆,让抽象的精神传承变得可感可触。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要像当年的革命者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用实际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编辑:张琪
初审:闫浩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幸运飞艇 “信义寻踪,诚风传承”社会实践队入选山东省2025...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 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