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脉络,深切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让青年学子在追思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8月5日,幸运飞艇 “史迹承魂,韶华拓路”社会实践队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陵园追思——英魂永驻,精神长存
实践活动伊始,实践队员们怀着肃穆崇敬的心情步入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一座座纪念碑、一座座陵墓静静矗立,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先后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馆、烈士事迹陈列室等场馆。纪念馆内珍藏着数千件革命文物:泛黄的战地日记记录着战士们的家国情怀,锈迹斑斑的步枪见证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褪色的军装承载着先烈们的赤胆忠诚。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张历史照片之中,都凝结着一段不屈的抗争。
讲解员以生动详实的讲述,带领队员们回溯了华东地区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从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深情,到孟良崮战役中战士们浴血冲锋的壮烈;从铁道游击队“飞车夺粮”的智勇,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队员们驻足于烈士名录墙前,凝视着那一个个年轻的名字——有的牺牲时年仅十几岁,尚未褪去青涩,却已为信仰献出了生命。这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温度,是穿越时空的力量。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心中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家国的热爱愈发浓烈。
战地寻踪——重走足迹,感悟初心
离开纪念馆,实践队员们沿着陵园内的革命路线,重走了华东地区重要战役的模拟场景。在孟良崮战役复原展区,逼真的战场模型、枪炮声的沉浸式音效,仿佛将队员们带回了1947年那个激战的夏日:战士们在炮火中冲锋,在掩体后射击,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讲解员详细还原了战役中“刀劈三关”的英雄连长何万祥、舍身炸碉堡的爆破英雄马立训等烈士的事迹,他们的英勇无畏让队员们热泪盈眶。
在沂蒙精神展区,队员们看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具象化呈现:支前民工推小车的独轮车辙深深烙印在泥土里,妇女们连夜赶制的军鞋上还留着细密的针脚,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的木枪虽简陋却透着坚定。这些场景让队员们深刻理解,革命的胜利不仅依靠战士的冲锋,更依靠人民的支持,“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情怀,正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基。
实践队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祭奠仪式,队员们敬献花篮,整理缎带,向革命先烈三鞠躬,默哀致敬。风中的松柏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回应着这份跨越时空的缅怀。
精神传承——对话历史,砥砺前行
活动的高潮,是实践队与陵园内的老讲解员进行座谈交流。这位已在陵园工作三十余年的老人,亲身见证了无数先烈故事的传播,也接待过无数前来缅怀的后人。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烈士亲属千里寻亲、无名烈士身份被逐步确认等感人故事,“每一个烈士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的牺牲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骨肉分离。记住他们,就是记住我们的根。”
此外,队员们还通过陵园的数字展厅,利用多媒体技术“云走访”了分散在华东各地的烈士故居,观看了烈士后代讲述先辈故事的纪录片。当看到90岁高龄的烈士子女抚摸着父亲唯一的照片,哽咽着说“父亲从未离开,他的精神一直陪着我们”时,在场队员无不动容。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当代青年前行的动力。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陵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习中传承先烈遗志,在实践中践行青春担当。
编辑:周雅妹
初审:夏金金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追随红色足迹,弘扬红色文化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访县城,青春脚步探乡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