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飞艇

学团活动

当前位置: 幸运飞艇 >> 学生工作 >> 学团活动 >> 正文

【暑假社会实践】探三门峡大坝,悟治水千年智慧

发布日期:2025-08-12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探寻黄河治水文化底蕴,探索水利遗产保护与生态理念传播的创新方式,幸运飞艇 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于7月15日赴三门峡大坝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追溯治水脉络,传承生态基因”为主题,通过水利设施维护辅助、志愿讲解服务、公众生态认知调研及教育互动体验等多样形式,让学子在实践中深化对水利遗产当代价值的认知。

设施维护忆往昔治水精神代代传

队员们在三门峡大坝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大坝设施维护区域。面对部分需要检修的观测设备,队员们首先接受了设备操作规范培训,包括仪器使用方法、数据记录标准及安全防护措施等基础要求。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他们分组参与设备的清洁与校准工作,用专用抹布仔细擦拭设备表面的灰尘,再根据标准参数进行精度调整。“这个水位监测仪的传感器灵敏度有些偏差,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实践队员在检修时发现问题,经工程师确认,该设备确需重新校准。此次检修共完成18台观测设备的维护登记,为大坝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在大坝展览馆的历史展区,队员们观摩了三门峡大坝建设时期的珍贵影像资料和工具。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建设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用简陋的工具完成了如此宏伟的工程,仅解决坝基渗漏问题,就尝试了十几种方案,耗时近半年。”这些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每一项水利工程的建成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

分众讲解活水利古今结合拓思路

在“治水奇迹”展厅,实践队员正为一群中学生讲解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原理:“大家看这个模型,大坝的泄洪孔设计非常巧妙,它既能在洪水期排出多余的水量,又能在枯水期保持足够的水位用于灌溉,这种设计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她特意设计了“模拟泄洪”的互动小游戏,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加深理解。据统计,实践期间队员们累计完成讲解服务38场次,接待观众900余人次,其中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定制化讲解占比达55%。

为提升讲解的针对性,队员们还根据不同观众群体调整内容侧重:对老年游客侧重大坝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感人故事,对年轻游客增加大坝与现代生态保护的关联解读,如将大坝的泥沙治理技术与现代河道清淤方法对比。这种“分众化”讲解模式得到大坝管理局宣教部门的认可,部分内容已被纳入志愿者培训案例库。

民需调研创活动治水文化润心田

在大坝景区入口及周边区域,实践队员们开展了公众生态与水利文化需求调研。调研问卷设计涵盖参观频率、感兴趣的水利知识类型、获取水利信息的渠道及对互动体验项目的期待等12项内容,共回收有效问卷523份。数据分析显示,18-35岁群体占受访者的53%,其中78%表示“通过纪录片了解水利工程信息”,但仅15%能准确说出三门峡大坝的三个主要功能;60岁以上受访者中,68%偏好“实地探访+专家讲解”形式,且对大坝建设时期的历史故事关注度最高。针对这一差异,队员们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增设“水利短视频创作分享会”,邀请游客用手机记录大坝的壮美与功能;定期举办“银发探访”活动,侧重讲述建设时期的历史细节。

实践队员在汇总问卷时发现,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对水利工程感兴趣但缺乏相关知识储备。青少年群体对“水利模型拼装”“虚拟治水”等互动项目需求强烈。据此,队员们设计了一套“治水智慧闯关游戏”,将三门峡大坝的结构组成、治水原理等知识转化为趣味问答和模型操作,在调研现场试点时吸引了25余名儿童参与。实践队长介绍,队员们已整理完成《黄河治水青少年科普手册》,内容包含10项重要水利工程的趣味解读及3个简易水利实验,将通过大坝管理局捐赠给当地8所中小学。

此次三门峡大坝实践活动,既是一次治水文化寻根之旅,也是一场青春赋能的实践课堂。队员们在设施维护中体会坚守的意义,在志愿讲解中感受传播的力量,在公众调研中明晰传承的方向。水利不是遥远的工程,而是融入当下的命脉。当代青年学子既要做治水文化的学习者,更要做生态文明的传递者。



编辑:张琪

初审:王建阳 孙煜潇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溯文明:探虢国秘藏,寻仰韶印记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曲园学子参观虢国博物馆与仰韶文化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