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史前文明。而庙底沟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彩陶艺术,成为黄河文明的重要见证。7月下旬,我院组织建立黄河文明探源考古调研实践团赴庙底沟博物馆开展考古研学活动。此次活动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史前文化的魅力,思考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站就是博物馆的“纹饰实验室”。借助AI图像分析技术,庙底沟彩陶上的花瓣纹、旋涡纹等图案被精准解析,系统甚至能推演出纹样的演变路径。团队成员尝试在触控屏上拖动时间轴,观察纹饰从简单线条到复杂组合的千年演变,仿佛亲眼目睹了远古匠人的创作历程。
“过去,我们只能猜测纹饰的象征意义,现在AI帮我们找到了实证。”博物馆技术员介绍,通过与现代数学模型的比对,研究人员发现庙底沟彩陶的纹样竟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这或许说明,古人对美的感知与今人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
第二站VR穿越,走进六千年前的聚落。戴上VR眼镜,仿佛“走进”了一座半地穴式房屋。虚拟场景中,一位庙底沟先民正用骨针在陶坯上刻画纹饰,身旁的火塘里粟粒噼啪作响。当伸手触碰虚拟陶罐时,系统自动弹出语音解说:“这件陶器出土于庙底沟遗址F1房址,用于储存粮食,其纹饰可能代表对丰收的祈愿。”“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课本生动多了!”研学团成员感慨。
第三站,博物馆的“文物工坊”,团队成员围着一台3D打印机,观察一件复制品彩陶罐的诞生过程。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高精度扫描和打印,残损的文物得以完整复原,观众甚至可以亲手触摸复制品,感受陶土的质感与纹饰的凹凸。
“触摸到‘文物’的那一刻,考古的意义自然被知晓。
离开前,研学团在博物馆的数字留言墙上写下了自己的疑问:“庙底沟人如何烧制彩陶?”“这些纹饰是否具有文字功能?”——这些问题将被纳入博物馆的智能问答系统,未来或许能在新展览中找到答案。“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从AI解析到VR复原,庙底沟博物馆正用现代科技唤醒沉睡的黄河文明,让六千年前的智慧在当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陈申宜 王聪聪
初审:刘贤贤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暑假社会实践】黄河文明考古探源之旅:走进庙底沟文化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红萼讲解承薪火,青春之声传文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