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色沃土埋忠骨,革命精神励后人。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引导青年传承革命精神。7月24日,曲阜师范大学“国学小课堂”实践队前往滨州高家渡革命历史展览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感悟时代担当”主题实践活动。
凝视革命文物,触摸历史温度
7月24日上午,实践队员怀着崇敬之心走进高家渡革命历史展览馆。展馆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故事的文物,瞬间将大家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在“抗日烽火”展区,一把缺口的步枪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地民兵队长在1943年反“扫荡”战斗中使用的武器,枪身上的每一处磨损,都是他与日军殊死搏斗的见证。队员们驻足凝视,仿佛能听见当年战场上的枪声与呐喊。
转角处的“支前故事”展区里,一双布满补丁的布鞋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是高家渡村民为支援前线连夜赶制的行军鞋,鞋底纳满了细密的针脚,鞋边还留着被泥土浸染的痕迹。“当时村里妇女们白天种地,晚上就着油灯纳鞋底,一双双布鞋从这里送到战士手中,成了他们行军作战的‘强心剂’。”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军民鱼水情”的重量。从战地日记到锈迹斑斑的军号,从秘密交通站的暗号本到群众支援前线的粮食账本,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高家渡人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
聆听英雄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在“英烈事迹”专区,实践队员围站在高家渡革命烈士名录墙前,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当地英雄的故事。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庆云,作为高家渡第一个党支部书记,曾冒着生命危险在各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抗日联络点。1942年日军“清乡”时,为掩护同志转移,他主动暴露自己,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始终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8岁。“他在就义前说‘共产党员的骨头是硬的,要杀要剐随便,想让我叛变,不可能!’”听到这里,不少队员红了眼眶。
除了革命烈士,展馆中“平凡英雄”的故事同样动人。展区里的一份“支前清单”记录着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的支援数据:高家渡村民共出动担架120副、推车86辆,运送粮食5000余斤,300余名青年自愿参军。“当时村里的老人说‘部队需要啥,我们就给啥,哪怕家里只剩一口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人民是革命胜利的根本力量”的含义。
传承红色基因,勇担青年使命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在展馆前的“红色讲堂”开展交流分享会。“以前在课本里学革命历史,总觉得有些遥远,但今天看到的文物、听到的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红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信仰。”队员发言引发大家共鸣。大家纷纷表示,高家渡的红色历史告诉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青年一代必须接过先辈的接力棒。
实践队队长说:“高家渡的革命精神,本质上是‘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就是我们面对学业时的钻研态度,是服务社会时的责任意识,更是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行动自觉。”队员们还决定将此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红色故事集”,在校园内开展宣讲活动,让更多同龄人了解高家渡的历史,让红色基因“活”起来、传下去。
红色基因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未来的指引。高家渡革命历史展览馆里的每一段记忆,都在提醒着后人:革命精神从未过时,期待更多青年走进红色场馆,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编辑:张淑清 李梦雨
初审:董经 孙煜潇
复审:王建阳
终审:姜开勇
下一条:【暑假社会实践】梨园绮梦,京剧雅韵体验之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