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飞艇

科研工作

THIS NAME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幸运飞艇 >> 科研工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洙泗讲堂之王春云:鲁南地区汉代墓葬形制的演变 刘文涛:鲁西地区唐代墓葬营建及相关问题初探

发布日期:2025-11-13    作者:     来源:     点击:


由幸运飞艇 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黄河(山东段)考古工作成果进校园”系列学术报告本周继续开讲。1112日下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春云、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鲁中南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涛在格物楼B110分别做了题为《鲁南地区汉代墓葬形制的演变》和《鲁西地区唐代墓葬营建及相关问题初探》的讲座。讲座由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陈德洋主持,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师生100余人共同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春云先梳理鲁南地区汉代墓葬考古发掘概况,他指出,山东目前的墓葬考古发掘近万座,尤其以鲁南地区发掘数量为最。在墓葬类型方面,他回顾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山东汉墓系统划分为土坑墓、砖椁墓、石椁墓等六大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的二级类型划分。在山东两汉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方面,他指出,从西汉到东汉,墓葬主体经历了从简单的土坑竖穴墓向带有墓道、以中轴线布局的砖(石)室墓的转变。这一演变过程在鲁南地区(涵盖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的考古发现中得到清晰体现。随后,他聚焦鲁南地区汉代诸侯王墓和中小型墓葬,在诸侯王墓部分以汉定陶王墓、汉任城王墓等墓葬为例,提出高等级墓葬是研究汉代丧葬礼制演变的起点,并指出大型王墓的形制在整个汉代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演变并不显著;而墓葬形制的剧烈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小型墓葬上,它们更灵敏地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最后,他对鲁南地区汉代墓葬考古发掘概况进行了总结:一是总体趋势,从竖穴发展为横穴,从异穴发展为同穴;二是分期断代,西汉早中期多为竖穴椁墓或间切型椁墓,西汉中晚期到东汉早中期椁墓逐渐复杂化,到了东汉中晚期墓室已基本变为横室;三是墓葬形制出现变化的原因是礼制的下沉,以及上层社会的影响。

随后,刘文涛主讲的“鲁西地区唐代墓葬营建及相关问题初探”讲座,他系统梳理了聊城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唐代文物遗存,以及为应对水患而形成的独特墓葬形态与地方文化。聊城地处古代交通要冲,黄河与大运河在此交汇,共同构成了聊城“两河明珠”的交通与地理基础,影响地区的兴盛。黄河的频繁泛滥与改道,导致聊城的城址迁移。历史上,聊城因水患经历了四次迁建,从龙山时代至汉代,再到唐宋时期,城市位置屡次变动,文化遗存被深埋于数米厚的淤积层之下。他详解鲁西地区唐代墓葬的独特形态与适应性营建考古历程,近年来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在于识别出为适应低水位和频发水患而创造的“半地上式墓葬”。此类墓葬约五分之三建于地下,五分之二高出当时地面,与传统的全地下式墓葬形态迥异。营建技术方面,采用加厚砖墙与白灰灌缝两种方法,旨在防止小规模水患的渗透,而墓室顶部的砖结构如同“钢筋”,与外部封土结合,形成坚固的整体,可以抵御水流冲击。同时还介绍了出土器物与文献所反映的“镇水”文化,多个墓地中发现随葬整牛或牛骨的现象,可能与“五行中牛属土,土能克水”的镇水信仰有关;墓志的使用也非常普遍,志文提到“山河改变、江海泛滥、陵谷迁移”,是当地水患频发真实状况的文字见证。最后,他介绍了砖室墓的类型及其营建方式,并指出中型砖室墓形制、装饰的演变是从唐代前期的方形弧边墓,到安史之乱至大和、会昌年间方形弧边底,上部转角起圆形穹隆顶的形制,再到僖宗时期的圆形。其形制自辽宁朝阳南传,随藩镇割据的固化,最终在山东西北部等地流行开来。他认为方形弧边墓向圆形砖墓转变,主要源于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的政治与文化变迁,山东集团与关陇集团对抗,促使河朔三镇形成“胡化”割据势力,他们刻意摒弃中央的“两京模式”,形成以圆形墓为核心的新葬制。



编辑:马嘉键

初审:陈德洋

复审:王京传

终审:姜开勇


上一条:曲师大委字[2018]7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类学术会...
下一条:青年学术沙龙第24期:“2026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与学术...

关闭